我院李德辉教授应邀在复旦大学、上海大学做学术讲座



7月4日上午,我院李德辉教授应邀在复旦大学、上海大学做了以《唐代扬州诗歌三角论》、《唐代交通与文学研究的要点与要义》为题的学术讲座。讲座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空间视野,分享了从事文学地理相关研究的一些技术要领,为培育新锐、切实推动中国文学地理研究的发展略尽助推之力。


在《唐代扬州诗歌三角论》学术讲座中,李德辉教授谈道,文人长期置身于行旅之中,将所作诗文与行迹研究结合,可还原其生活形态;另一方面,亦可从文人、文体、风格和地域上研究交通对文学的影响。他以自己的最新研究——《唐代扬州诗歌三角论》为例,生动展现交通视野下的唐代文学研究典例。在唐代,以扬州为中心存在着三个路线不同的交通—文学三角。文人在这些交通圈中生产了众多的纪行诗,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。不仅如此,文学三角还加速了文学作品的传播和作家影响的扩大。


QQ图片20190727133758.jpg

       

李德辉教授发现,“举子进京赶考、地方官赴京銓选、刺史到州郡赴任、郎官奉使地方,其行期都是制度化的,有规定的。行程路线方向则受制于当时的城市布局和交通网络,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——总是沿着南北东西的几条主要交通路线行走。”无论北上还是南下,“过半数的旅程都要经过扬州,唐代的扬州就相当于现在的上海,今天几个有一定经历的年轻人没到过上海?”李德辉解释道。


那么为什么扬州成为唐代文人行旅的中心?李德辉教授认为原因有二:第一,因为城市结构和交通分布。唐代定都长安,政治中心在西北,大批文人在东南和西南,特别是东南,这就形成了以南北交通为主、东西交通为辅的战略态势。士人南下已是中国不可逆转的大趋势,南行行旅的出发点和终点在京城。无论在外多久,最终都是要回京的,哪怕死也要死在京,回京一次就等于完成了一个交通圈。第二,扬州在全国交通网络中占据着优越的地理位置。直到现代交通开启以前,文人旅行多走水路。扬州水路四通八达,可通长江,是南北中国的连接点,是水陆行旅的中转站,只要是南北交通,十之七八要过扬州,唐代扬州和今天江苏南方的十几个省都有关系。


QQ图片20190727133817.jpg


李德辉教授在《唐代交通与文学》一书中写道:“行旅的担当者大多是未贵达或虽贵达而仕途蹉跌者,吉凶未卜的前途命运无不令他们焦心,因而长途跋涉意味着长久的煎熬。对于一个不幸者来说,这种灵魂的折磨与煎熬似乎无休止。他们旅行中,交织着希望与失望,欢乐与痛苦,充满矛盾和焦灼,忍受着长期的心理压抑,心情大起大落。许多唐文人傲狠不恭,也许正是这种长期的压抑与精神摧残所致。”


QQ图片20190727133829.jpg


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“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”(17ZDA238)中期评估报告会在上海大学东区文学院306室成功召开。李德辉教授做了《唐代交通与文学研究的要点与要义》的课题报告。他首先阐述了参与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:一是与其研究领域“唐代交通与文学”的重要组成部分“馆驿制度”有关。二是可以受到学术锻炼,个人的见识、能力、思维毕竟有限,做学术不能单打独斗,要善于学习。其次,他指出,古代文学制度在每个时期都有相通之处,不是支离破碎的,做研究不能将其割裂,同样也不能混淆史学研究和文学研究,史学是手段,是工具,文学是重点。之后,他还提供了对于这个项目目前所遇问题的思考:一是文学制度分三层位,然而与文学关系紧密的制度如科举制度,属于哪层位尚待商榷;二是首席专家对文学制度层位的划分是否过于细致,是否应该有所选择,还是应该等量齐观,哪些应舍弃,哪些应合并。最后他表示,该课题难点在理论上;而对文献搜集和整理,以及研究方法更新则带有探索性;至于研究难点“内层制度”,仍有待进一步探研。此外,该项目所涉文学制度容量巨大,包容各种各样的制度设施和规制,应兼顾个案增聚、理论创新与学理建构。总之,学术研究不仅仅是自圆其说,更重要的是对后世产生持续影响。


更多相关资讯

【日程】复旦史地所“文学地理研究的技术与视野”暑期学校

【纪要】复旦史地所2019年“文学地理研究的技术与视野”暑期学校

唐诗最硬核的打开姿势是这样的

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“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”(17ZDA238) 中期评估报告会顺利举办